一些“外商外資”愿意到當地投資設廠,根本不是貪圖什么土地便宜、稅收減免,準備坐享的其實是當地的廉價環境資本和廉價勞動力資本,而中國現在最需要強化的就是這兩塊。
群眾有時候直指政府,是因為許多決策打著的是政府的旗號,但事實上,許多行為大都是出自利益集團之手,更多的是經營者為了謀利而打出政府的幌子,狐假虎威、狗學人吠。
一些“外商外資”愿意到當地投資設廠,根本不是貪圖什么土地便宜、稅收減免,準備坐享的其實是當地的廉價環境資本和廉價勞動力資本。廉價的環境資本可以大大省去其環境傷害所需要支付的治理經費和賠償經費,而廉價的勞動力成本讓其壓榨員工血汗成為理所當然。而中國現在最需要強化的就是這兩塊,需要提高農產品、礦產品的價格,也需要提高務工者的價格,需要樹立環境成本是最高成本的意識,需要明確良好的環境是最上乘的優勢競爭力。
巨大的環境成本的付出讓人痛心。一條巨大的大壩像刀一樣矗立在某個區域內,這個區域卻無法享受到任何想象中的便利,什么高額的稅收,龐大的就業安排,先進的管理方法,強大的技術輻射力,都不可能;除了看到它日復一日破壞風景,傷害自然,砍斷河流,引發干旱,年年給本地帶來原先沒有的生態災難外,人們看不到利益回報——只是偶爾看到其為“災區人民”,為“希望工程”,捐上那么幾分錢。
因此,我們一定要警醒。因為都是“經濟人”,不管是“自然人”還是“法人”,不管是企業集團還是村莊農民,大家之間都有對話的權利。尤其在對話超越出個人利益而直指環境公益和生態公益,直指子孫后代和萬水千山的時候,大家之間的對話更應當自由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