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江西的“母親湖”,被稱為“中國最后一盆清水”,其生態價值不可估量。然而,《中國經營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中國最后一盆清水”正在遭受化學污染物的巨大威脅,鄱陽湖沿岸如今已密布著各式各樣的化工產業園區,這些化工產業園區正在毫無忌憚地向鄱陽湖排放工業廢水等污染物,正在影響著周邊群眾的生活、侵蝕鄱陽湖的生態系統。
自去年底開始,本報先后刊登《江西“湖怨”》——解讀鄱陽湖水里樞紐工程的臺前幕后;《沖動江西:消失的農業大省》——解讀江西工業擴張沖動對于本身農業以及長江中下游生態的影響;《鄱陽湖之殤:河床上造城》——解讀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沿岸各縣、區、市政府圍湖造新城的沖動。本期我們繼續關注鄱陽湖的生態保護問題,希望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深刻反思。
3月23日,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石鎮鎮窯前村的村民圍著一家凈水設備企業的檢測人員,要求檢測村里的井水??吹揭槐跈z測設備面前變成黑褐色的“醬油水”,村民們顯得十分恐慌。
檢測人員周欽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該村井水的ppm(碳酸鈣等)值超標5至8倍之多,已經無法飲用。更加令人擔心的是,除了ppm值之外,該村井水中含有的鉛、砷等有毒物質同樣超標。
窯前村的程傳財等村民帶本報記者查看了家里的井水之后,又順著門外的小河堤一路引導記者來到樂安河邊。在樂安河的碼頭,記者親眼看到一股股污水源源不斷排出,河面上漂浮著大面積的乳白色泡沫,刺鼻的化學藥品氣味隨風飄蕩。
萬年縣石鎮鎮與鄱陽縣僅一橋之隔,這些污水隨著樂安河最終將流入50公里以外的鄱陽湖核心區域。
不僅僅是萬年縣,也不僅僅是上饒市,在最近兩周的實地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化工產業已對鄱陽湖形成了“圍堵”,排污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僅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定位相違背,還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化工產業圍堵化纖、化工等“特色產業基地”已普遍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密集布點。
在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石鎮鎮窯前村,當地村民指著樂安河枯死的水草告訴本報記者,在鋪設排污管之前,不遠處的萬年縣特色產業園里的污水,曾經通過灑水車直接傾倒在小河里,他們的井水在2006年產業園開始運行之后就受到污染了。
村民們告知記者,進駐這個特色產業園企業多是從廣東、浙江等地引過來的污染企業,其中包括金澤電子材料、海能電源、昌碩印染等企業。
“開始我們以為這些企業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但在附近的詹家、橫山等村先后出現死魚、鴨子中毒等問題后,大家才知道這些企業是來‘毒害’我們的。”村民程印發表示,村民們現在只能買水喝。
在樂安河的上游,是樂平市和德興市。早前被媒體報道的“將污染責任推給歷史”的江西銅業[23.91 0.25% 股吧 研報]德興銅礦,就位于樂安河上游的一個支流——大塢河的區域里。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江西銅業德興銅礦環保部的負責人詹幼鴻表示,德興銅礦的工業廢水經過處理以后都是達標排放的;之前流向下游的污水,是很早以前的“老窿水”,因為點多面廣,這些污水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理。
但是,在德興市泗洲鎮灣頭老渡口河段,本報記者見到,混濁的河水與清澈的山澗水涇渭分明,空氣中也彌漫著化學藥品的臭味。在泗洲鎮下游的香屯鎮香屯村,德興銅礦所屬的香屯“硫酸廠”冒出的煙霧常年讓周邊的村民深感不適。
“硫酸廠”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廠利用德興銅礦采選后的硫精礦生產硫酸,目前正在進行80萬噸/年的擴產技改。據稱,新項目可實現含重金屬廢水“零排放”,為循環經濟項目。
有意思的是,德興市商務局的公開資料卻顯示,香屯“硫酸廠”的硫酸渣大部分作為廢棄物堆放,“不僅長期占用土地、浪費含鐵資源,而且造成環境污染,影響工農業生產,危害人類健康”。
為此,德興市希望能夠引進一家利用現有廢棄硫酸渣提煉鐵精礦粉的項目,可以消耗40萬噸以上硫酸渣,以“解決硫酸渣帶來的污染問題”。
香屯“硫酸廠”是江西銅業孫子輩兒的公司,以這個項目為支撐,德興市也在鄱陽湖支流、樂安河畔的香屯村建設100億投資規模、占地10平方公里的“硫化工產業園”。
目前在產業園內,除了這個硫酸廠以外,另外還有明緣化工、畬民化工、德邦化工、科潤化工等各類新型化工企業10余家。
與德興市相似,九江市廬山區也在加快“化纖紡織產業基地”的建設步伐,基地規劃面積達20平方公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賽得利(江西)、金源化纖、大唐化學等企業已經進駐這個基地。預計到2015年,這個基地將會實現粘膠纖維產量50萬噸、紡紗150萬錠、織布1億米、印染布8000萬米、服裝400萬件,年總產值將達到232億元。 不過,在高產值的同時,德興市、九江市等地的化工、化纖產業園和產業基地所帶來的高污染問題已不能等閑視之。
本報記者獲悉,因為直接向鄱陽湖超標排污的問題,金源化纖在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遭到當地環保部門的處罰,其中在2011年4月金源化纖曾被環保部門責令停產整頓,并且處以67.5萬元的罰款。
九江市廬山區環保局一位副局長以及環保監察大隊的負責人也因為這一事件受到牽連丟官,但處罰并沒有解決這家企業的排污問題,金源化纖等企業的污水依然流向鄱陽湖。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大片的湖灘被染成了黑褐色,污水所經之處寸草不留。
金源化纖一位胡姓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已經投入資金對生產工藝進行了整改,以減少污染,但仍無法做到“全部合格”排污。
處罰并沒有解決鄱陽湖畔企業排污問題,反而有擴大的趨勢。為促進“特色產業聚集”,以金源化纖、賽得利(江西)、大唐化學等企業為依托,九江還在大舉建設總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化纖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