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環保門”的紫金礦業(601899,股吧)7月21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披違規被立案調查。這在業內人士看來,本次污染事故及其肇事企業的相關信息事前信息披露不足,既有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缺乏動力的原因,也與國家此前并未強制性要求披露企業環保信息息息相關。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歧認為,應采取強制為主、自愿為輔的披露方法。強制信息披露可以保證規范、統一和可比,審計師可通過對強制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審查和評價,以鑒別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實性。
紫金礦業“環保門”事件后,凸顯我國上市公司環保信息披露監管不力。紫金礦業7月3日發生泄漏事件,但7月12日才公布于眾,拖延長達9天。
紫金礦業21日發布公告稱,7月19日接到證監會有關《立案調查通知書》,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一案被立案調查。在立案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證監會福建監管局的調查工作,并嚴格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按照福建省環保廳調查情況通報,紫金山金銅礦濕法廠“7•3”污染事件所造成的損失已累計達到重大環境事件級別。而目前污染進一步擴散至廣東,“環保門”事件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紫金礦業首次因信息披露違規被調查。早在去年年底,紫金礦業就因信披問題被監管部門責令整改。根據2009年12月29日公布的整改報告,證監會福建監管局對紫金礦業作出了責令改正的決定,包括公司治理和規范運作、信息披露、財務制度和會計核算等4個方面18個問題。
“這與國家此前并未強制性要求披露企業環保信息息息相關。”商道縱橫副總經理陳曉燕如是說。她告訴南都記者,公司上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環保核查,上市后,企業每年都要進行相關的環保年檢,在重要的排污點都要設立實時污染監測點,環保部門通過這些監測點對企業進行環保監控,而企業新建項目也都需要進行環保評價,這些工作都需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但國家此前并未強制性要求披露企業環保信息。一些大的國企有時會主動以社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形式披露環保信息,但披露的范圍、格式并未統一,一些小的上市企業擔心輿論壓力,對信息披露總是遮遮掩掩,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