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太陽能電池來說,我們用別國的方法生產很多,消耗了中國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中國,生產的很多東西賣出去,中國太陽能發電卻沒發展起來。而他國在做什么呢?美國、德國、日本三個實驗室報告,其新型的非硅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較高水平。突破原來的概念才會引領和占領制高點。如果跟著別人走,規模可以做大,但不能領先。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
潘家華:成熟技術才是可持續的技術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能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對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08年,全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約為12.2%,其中絕大部分為生物質能,占10.2%,其他分別為核能2.0%、水電2.3%、風電0.2%、太陽能直接利用0.1%。對未來非化石能源的發展前景,不同機構的預測結果大相徑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近日發布的《能源報告》認為,到2050年,人類幾乎可以100%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滿足電力、運輸、工業及家庭的能源需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對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和市場進行長達三年的全面評估后,于今年5月初提交報告,結論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能滿足17%—78%的能源總需求。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力爭達到預定的減排目標。“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非化石能源比重要從8.3%增加到11.4%,其中的差額3.1%應該屬于“十二五”規劃中最難完成的。中國在發展非化石能源上需要政府鼓勵和補貼。但對于不成熟的技術,政府補貼得越多,浪費越大。因為今天補貼的技術,明天有可能被淘汰。只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成熟技術,才是可持續的技術。將補貼推廣的資金用于補貼研發,不僅符合WTO規則,而且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