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
巢清塵: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利用前景
我國目前正在作第四次風能普查工作,普查更加精細化,不光作地面風能普查,還包括70米、100米、120米等高空的普查,并得出一些新結論,包括新疆北疆、黑龍江松嫩平原和佳木斯以東地區、遼寧北部丘陵地區等具備規劃千萬千瓦基地的風能資源條件。
太陽能資源評價工作,我們做的還不是非常夠,只有幾百個地面氣象站的資料。美國的輻射站多于我們一倍,有1400多個站,而且資料做得非常詳細,包括總輻射資源、直接輻射資源,分辨率達到10公里乘10公里,為太陽能利用的不同方式,如光伏資源和光熱資源,提供了非常精細化的評估數據。我國也應在空間分辨率上再加密一些太陽能觀測站,同時,針對不同利用方式開展更精細的普查。
我國對“十二五”包括“十三五”期間風電和太陽能開發利用都有了比較好的政策和規劃。針對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從氣象角度看,我們面臨一些挑戰。需要做好下面一些工作:風電開發運行服務方面,從選址到準確的功率預報(這些年一系列災害的發生,實際上對風電設施、風電廠選址方面都影響比較大),再到優化電網結構、優化電力調度方面,都需要有很好的運行服務保障。太陽能在電站選址、安全運行方面同樣面臨問題。要提供專業的氣象服務,開發風電優化調度技術研發,其中涉及與分級消納體系、配額交易等有關的市場手段,與配套電源建設、間歇式能源技術等有關配套支撐,與輸電成本補償、輔助服務費用分擔等有關的經濟手段,以及相應的調度決策支持系統等,這些方面我們都是剛剛起步。由于電網對風電預報系統要求非常高,目前的服務技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風電的發展。對風電預報的系統要求包括各種歷史統計參數和風場運行統計參數的選定,其他還涉及滿足電廠的安全性、兼容性、穩定性要求的一系列技術保障。另外,好的風電預報系統應該能滿足預測時間分辨率、預報時效性和預報準確性方面的要求。比如能預測未來三天,甚至十幾分鐘的風電功率,對風電功率的單次計算時間小于15分鐘,系統預測精度能達到85%以上等,這些都對預報系統提出了較高要求。還有,我們現在作的所有風資源調查是基于過去和目前的情況,如果作未來十五年、二十年風能發展規劃的話,還應該考慮未來環流形勢變化以后風的分布規律是否有變化等,比如2050年如果風場的情況和現在相比發生了變化,是否40年后的風電規劃還能完全建立在現有的資源評估基礎上?這些問題還沒有在我們的考慮調查范圍內。對于各種能源設施規劃和建設,還必須充分考慮到自然災害問題,如沿海地區建設核電站,就要考慮到臺風、大的風暴潮的影響,內陸地區的各種風電、太陽能電廠,應該考慮到低溫、雷擊、覆冰等對輸電線的影響,這些問題的考慮目前做得也還不是非常夠。
相關建議:一是在資源評估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對近海風能資源的調查工作,目前近海只是設置了少量的觀測塔,尚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加強數值模式與觀測塔評估的綜合運用,將是未來風能資源詳查方面的重點。二是預報保障方面,包括高分辨率和高預報準確率的風電功率預報系統,以及太陽能發電和熱利用預報技術方面,目前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三是災害風險防御,包括臺風、高溫、雷擊、低溫、高濕等一系列災害風險對電站選址的影響,極端天氣對風電場、太陽能電站、電網等的相關監測、預警技術等,以便更好地滿足將來非化石能源市場發展的服務需求。
(作者系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